参与流程
学 生 登 录 还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提 交 作 品
截止日期
2013年3月31日
热点内容
一个教师的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征文启事
中国梦里的你我他
莫言获奖感言(节选)
我心的理想的学校
当前位置:活动首页 -> 文章详情

中国人,百年航母梦

  中国的航母梦源于强国梦,而强国梦又源于挨打、被列强欺辱的痛苦记忆。这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谈及中国在近代所受的屈辱,远洋海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航母梦”,源于被列强欺辱的集体记忆
   1840年,由虎门销烟引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英国人运用先进的远洋海军,很好地维护和扩大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受此冲击,清王朝在19世纪末斥巨资建立起一支曾为远东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但受当时政局和国防思想所限,北洋舰队的作用仅为“拱卫京畿”,庞大的海军投资没有任何收益。并且北洋舰队在建立后几乎没有装备更新和升级,最终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遭后起的日本海军全歼。
   这记忆不仅来自1840年以来被侵略、被欺辱的历史,也来自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航母群常在我国沿海炫耀武力。1996年3月,当中国宣布进行海上导弹试验时,美国以台湾安全为由,将“独立号”驶近台湾海峡,并调动驻守在波斯湾的“尼米兹”号航母,对中国进行“航母威慑”。
   现实伤痛刺激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国人对航母的呼吁自然强烈起来。
   1928年起,中国军官提出建造航母提案
   中国人有航母梦的时间其实并不算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6年12月,北洋政府派出年轻的海军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直接参加英国舰艇编队和潜艇部队对德国海军作战的陈绍宽,亲睹了1918年7月英国改装的航空母舰暴怒号的巨大威力。
   1928年,初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兼第二舰队司令的陈绍宽提出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提案,但提案遭到政府的否决,陈绍宽愤然辞职。1934年他写成《海战》一文,对舰载机进行了专门讨论,并为建造3艘航母做准备。
   1943年,作为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的陈绍宽再次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计划,提出将中国沿海划为四个海军战区,每战区拥5艘航母的提案。
   1945年,英国提出向中国海军馈赠1943年下水的轻型航母“半人马座号”(中国命名为“伏威号”),陈绍宽却提出让英国馈赠潜艇,并力主自建航母,他因此被撤职。
   新中国,几代人努力梦想成真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必须大搞造船工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
   1973年10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感慨地说道:“我们南沙、西沙被南越占领,没有航空母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海军再去拼刺刀。我搞了一辈子军事、政治,至今没有看到中国的航母。看不到航空母舰,我是不甘心的啊!”
   长期以来,我国海军历届领导对航母的发展关注有加。
   曾担任过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大将曾撰文指出:中国海军需要航空母舰,一个船队在远海活动,没有航空母舰就没有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远海作战的胜利和保证。
   1970年,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和“中国航母之父”的刘华清,就曾根据上级的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作方案。
   1980年5月,刘华清访问美国,首次登上了美军小鹰号航空母舰。他在回忆录中说:“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86年,他向有关部门下达了航母论证的任务,1987年3月,他再次提出海军规划中的两大问题:航母和核潜艇。
   与此同时,从1985年起,中国海域内相继出现了墨尔本号、明斯克号、基辅号和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的身影。
   刘华清一直心系航母,先后多次强调:“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的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就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民心所向,众志成城。中国海军百年的航母梦终于变成现实——2012年9月25日,国防部宣布,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