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仅传承了儒家大同思想,也糅进了西方许多新学的一些观点,而且他对“大同”社会的描绘非常详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对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和伟大的革命实践,以至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大同”、“和谐”、“仁爱”的思想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礼记 礼运》描绘令人神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仁爱”;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但这些大同和谐美好思想的阐述,其系统程度都比不上康有为《大同书》中提出的思想体系,故康有为是中国古代“大同和谐”思想的集大成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秋登越王台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简评】
本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作者时年二十二岁。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锁多年的国门,也轰碎了天朝帝国夜郎自大的美梦。然而,梦醒后是睁眼看世界以发愤图强,还是仍痴迷于逝去的辉煌,高唱“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老调,抑或新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时曲,则是摆在每一位中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这首诗是作者于萧瑟秋风中,伫马越王台前的心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