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
协办单位:中文在线、北京教育学院、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图书装备分会
活动时间:2013.4--2013.9

当前位置: 活动首页 -> 文章详情

 “微时代”我们怎样阅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下,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等,我们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粉丝、关注、转发、@,这些"微时代"特有的关键词,构建起一个虚拟的新大陆,形成一股"微力量",推动着传统阅读方式的变革。

  表面上看起来,这可能是我们阅读方式的转变,或者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等等;但在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发现,这种"微"字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思维状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对事物认知和理解的方式。

  在这个"微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读书?

  微时代的阅读变化

  微时代有很多新的技术、工具是要学习使用的,它不一定会改变原来传统写作的精神内涵,但可能会让作者和读者更好地沟通。《新京报》文化副刊主编肖国良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之内,电子书和传统出版物可能会分庭抗礼。有研究数据显示,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的比例和电子阅读的接触率都有所上升。

  "深阅读"和"浅阅读"的量都上升了,总体是全民阅读的功效。深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的问题。对此,肖国良认为,爱书的人首先应该成为阅读的传播者,无论是深阅读、浅阅读,都是阅读,不要把它简单地对立起来,两种阅读形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浅阅读解决的是信息,深阅读解决的是传统文化。只要把阅读的种子播撒下来,阅读就会在大家的生活中生根发芽。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也认为,微时代的阅读也好,传统的阅读也好,只要阅读,人生就是丰富的。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对此表示相同的看法:在微时代里,我们大家沉迷于微阅读,这很正常,我甚至认为这不只是年轻人的事儿。微阅读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无须为此痛心疾首。

  随处可见的微阅读,成了当下人们闲暇时填补空白的精神食粮。北京出版集团董事长钟制宪说:"我一点儿也不想贬低人们对娱乐的追求和需求,甚至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在那样一个文化生活枯燥、匮乏的年代生活过,我自己读书的一个很大的原动力,其实也是娱乐。"

  微阅读带来的缺失

  "微阅读"的确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似乎也有缺失。北师大文学院学生钟觉辰认为,文学是去解释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而在这个微时代,我们只关注一些很表面的、确定的信息的时候,放弃了这些不确定的东西。这些都是微时代对传统阅读、深阅读提出的挑战,使得经典阅读变得难了。但是假如一味地沉溺在那种简单的、低级的愉悦当中,我们就会逐渐失去思考、创新、叩问心灵的力量。

  "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就是微阅读的魅力。"著名作家叶广芩说,"但是,在'微'的环境下,沉静的心态、人格的韵味、德行的操守,被淡化了。我们健壮、我们快活、我们简单、我们将诸多的书籍装入电脑。"

  民族文化需要积累,不是某一个时代所能完成,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当中,藏于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在微时代,我们还是应该抽一点时间读点书,为自己留下点儿书。书是不老的东西,是中外圣贤留给我们的恩赐。不读书,就不知道敬畏,就不知道感恩。叶广芩如是说。

  书本身也是有分量的。评论家解玺璋主张读那些有分量、有质量的书,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包括学会选择读哪些书。"现在动辄提倡微阅读、轻阅读、浅阅读,貌似很个人化、个性化,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放弃或逃避读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一种托辞。"

  解玺璋认为,有力量的阅读表现为对内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够推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他也主张读书不必有成见,读书如果作茧自缚,反倒是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

  为自己保留思考空间

  微博也好,微信也罢,都是一种社交媒体,就像家里的客厅。我们需要这个客厅与人交流、互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被随身携带的这个"客厅"占据了太多的地方。李敬泽认为,一个家如果只有客厅,没有卧室、没有厨房、没有书房,甚至没有卫生间,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书房、一个卧室,因为书房和卧室是用来面对自己的。

  李敬泽认为,在社交网络中,正如一般的社交场合一样,忙于应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加于我们的信息,我们可能没有多少功夫来照看一下自己。我们应该通过阅读,面对自己,倾听自己的声音。

  他指出:"阅读在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可能有点近似于书房和卧室,它确实不像客厅那么热闹,甚至带有一种隐私性。我想阅读可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私事,那个私人空间,我们需要保留阅读的私人空间。"

  "尽管我们处在微时代,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之下,大地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变成一个微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微的思想方法,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掌握的。我们可能也还是需要深长的眼光,需要对一个事物深长的思索。我们可能还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事情不是100多个字就能够说得清的。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保有充分的求知热情的话,我想我们就不会满足于这种'微'。"

  通过微阅读,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多,有时候可能是所知过多。"不管是不是微时代,如果我们要对世界形成比较深入、力求可靠的认知,我们可能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点点的努力。"这是李敬泽所指出的需要深入阅读的理由之一。

  有人说,手边无书时,就甘于庸俗;每当我们稍微读进一本好书的时候,就欣喜于自己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不庸俗。在书房读一本书,照看一下自己,我们就会回到那个古老的、但是永远有生命力的、永远要紧的问题上。我是谁?要什么?生命和生活应该怎样?当我们读进一本书时,我们就可以有那么一点点不庸俗,就可以有那么一点点根,这在微阅读的时代也是至关重要的。

  读"闲"书,消除心灵的雾霾

  刮风可以让大自然的雾霾马上消除,但是人心灵上的雾霾如何驱散?心里不痛快,不高兴、寂寞,对未来充满迷茫,这个雾霾怎么消除?"读书,是驱逐心灵雾霾的良药。"李敬泽道出切身体会。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经典的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乌镇一个老宅子有一副对联:闲居足以养老,最乐莫若读书。这无不证明,读书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

  "我们必须承认而且要相信,读书对我们会有现实的、长远的好处。"刘明清说。但他不赞成把读书功利化或者工具化,"如果我们抱着功利化、工具化的目的去读书,我们会发现大量的书也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刘明清举例说,读了《百年孤独》,未必可以找到好工作;读哲学、读文学、读艺术,恐怕也不能为找工作加分。"但恰是这种平时没有功利化的阅读,对一个人漫长的人生幸福质量、生活质量,是有正相关的关系的。所以说,恰恰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才能让我们享用一辈子。"

  任何来临的时代都将过去,但生活的大地依然在那里。我们除了做那个在风中、在微时代的空气中飘动的那支风信子之外,也要力求做一个有根的人。阅读,我们的根很大程度上就扎在我们深长的、安静的、私人的阅读之中。(通讯员 李亚楠 记者 刘彬)

参与流程